大公网内蒙古讯(记者王月韩非)在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政协委员,民革内蒙古区委专职副主委洪冬梅建议建设国家绿色清洁能源基地。
洪冬梅认为:内蒙古新能源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新能源外送受制于网架结构和省区间壁垒,跨省输电通道 利用率低、经济性不高,并网输出困难。当前,外送通道配套电源规 划建设滞后,利用率、配套新能源占比较低。由于受电端地方政府优 先发展、调度本地发电厂,新能源外送电价低于蒙西燃煤标杆电价,
新能源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二是新能源电源电网考核和辅助服务费用呈递增趋势,全面平 价压力增大。“十三五”内蒙古启动新能源市场化消纳和利用,电价 最低达到 0.26 元,新能源发电企业主要依靠国家补贴盈利。“十四五” 期间,集中式开发的风电、光伏项目国家补贴都已取消,加之储能、 调峰等投入,新能源发电成本大幅上升。“十四五”如继续保持 “低 电价”政策,势必影响全社会对新能源的投资意愿和新能源本身的长期发展。三是 能耗“双控”和碳达峰背景下,新能源就地消纳面临较大 挑战。内蒙古“十四五”期间实施新能源倍增工程,新投产新能源装 机 5000 万千瓦左右。 由于新能源电源出力需要常规电源的支撑与调 峰,煤电是目前全区唯一的基础性调峰电源。在存量火电机组调峰潜 力用尽后,内蒙古新能源将很难实现就地消纳。同时,本地新增电力需求、消纳空间不足,国家对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实行指标管理,部 分通道仍为纯常规煤电机组配套通道,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面临诸多挑战。四是国土空间规划、储能技术研发滞后对新能源基地建设、发 展潜力影响较大。内蒙古 60%的风光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红线、基本 农田等区域,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可开发资源有限。同时,内蒙 古大规模储能、碳捕集封存技术瓶颈尚未突破,虽然发展风电、光伏 等新能源潜力巨大,但新能源大规模上网消纳受调峰能力制约,巨大潜力难以发挥。五是新能源装备制造及光伏产业规模小、附加值低,对产业链 延伸带动不够。虽然多家国内知名风电制造企业均落地内蒙古,鄂尔 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区硅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但内蒙古新能源 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较小,高端装备制造仍是空白。
洪冬梅建议:强化规划引导,促进新能源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一是合 理把控新能源开发节奏,统筹推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避免快速开发 引起产能过剩,将电网规划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推进、 适度超前。二是加强多规合一及行业管理衔接,严格涉及生态红线、 生态保护区、敏感地类的项目前期开发管理工作,项目布局要与沙漠、 采煤沉陷区、露天排土场治理,边境生态屏障建设相结合。三是培育 提升区属国有能源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在资源开发、项目指标等方面 给予支持,使之成为落实新能源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的重要抓手。争取政策支持,着力扩大新能源基地并网消纳、就地消纳。 推动落实国家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输送新能源比例不少于50%的设计 要求,提高电力外送通道中可再生能源输送比例。“十四五”期间, 内蒙古亟需国家支持构建“网对网”高比例大规模新能源安全智能外 送通道,进一步完善新能源跨省市场化交易机制,消除省区间壁垒。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大型储能设施,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发挥蒙西电网优势,加快构建新一代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一是统筹推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在电源侧,继续加快煤电 机组灵活性改造推动自备电厂参与新能源消纳挖掘传统电源调峰潜力,探索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促进各类电源互补互济; 在负荷侧,进一步提升传统工业负荷灵活性,通过市场机制改变传统“源 随荷动”的模式,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建设坚强区域电网,保障新 能源自用和大规模“网对网”柔性直流外送。二是提升电力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新一代电力系统顶层设计,建设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开放共享的电力能源互联网平台。开展数字化重点工程示范, 推动电力工业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设备运行数字化。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完善促进新能源基地建设发展的 政策机制。一是统筹优化 “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 化项目规划布局,推动相关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内蒙古“两个一体化”重点项目在全国率先试点示范。二是进一步发挥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优势和作用,建立完善统筹发挥电力辅 助服务、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作用的综合能源市场体系。三是再争取新增适当容量的应急调峰煤电机组并进一步完善支持煤电机组清 洁高效利用、服务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四是制定促进新能源 就地开发利用的政策,支持新能源项目就地配置一定比例电化学储 能,推动储能技术发展,探索储能商业运行模式。推动电动汽车充电 桩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制冷等建设工作。对清洁能源供热项目的立项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在电源及管网接入的路径规划审批和热源用地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开展“绿色高效清洁能源项目”的申报及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供暖设备企业、供热企业的参与度。将电供热纳入新 兴扶持产业名录。推动建立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光热电站等商业 化运行机制。五是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依托重大能源工程、以供带需,推动关键新能源装备技术攻关、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